物聯網卡作為連接智能終端的核心載體,本應成為推動行業發展的“加速器”,卻因流量虛標、商家跑路等亂象,淪為消費者權益的“收割機”。部分物聯卡套餐宣稱“100GB流量”,實際可用量不足50GB,虛標率高達50%,甚至存在“充值即入坑、用卡即被騙”的惡性循環。這場由商家逐利與監管滯后共同催生的市場亂局,亟需多方合力破解。
首先是技術改裝與流量池的“雙重陷阱”。物聯卡流量虛標的根源,在于商家通過技術手段與商業模式設計構建的“雙重陷阱”。一方面,部分商家將物聯卡改裝后集中至流量池管理,通過設置警戒線控制流量分配。當用戶流量使用接近池內臨界點時,系統會自動觸發限速或斷網,而商家卻以“流量耗盡”為由要求用戶續費。
另一方面,流量池的“共享機制”進一步加劇了虛標問題。由于池內流量由多張卡共享,商家可通過動態調整分配比例掩蓋虛標行為。例如,某企業批量采購的物聯卡,初期使用正常,但當設備數量增加后,單卡流量驟降,經核查發現商家將池內流量優先分配給新用戶,導致老用戶權益受損。
其次是從“匿名銷售”到“違規跑路”的灰色鏈條。物聯卡市場的亂象,與監管滯后密切相關。2025年3月工信部出臺的《關于全面禁止違規純流量卡辦理與營銷的公告》明確要求,物聯卡必須標注“物聯卡”標識、明示套餐細則,并禁止線上線下混售。然而,部分商家仍通過微信公眾號、電商平臺等渠道,以“無需實名”“永久套餐”為噱頭,將物聯卡偽裝成正規手機卡銷售。
更嚴峻的是,商家跑路現象頻發。由于物聯卡銷售多采用“預付費”模式,用戶需提前充值數月甚至數年費用。一旦商家資金鏈斷裂或惡意卷款,用戶將面臨“卡不能用、錢要不回”的雙重損失。
破局之道,技術監管、行業自律與消費者覺醒的三重奏。破解物聯卡虛標亂局,需構建“技術監管+行業自律+消費者覺醒”的治理體系。技術層面,運營商應開放物聯卡流量查詢API接口,允許用戶通過官方APP實時核驗用量。
行業層面,需建立物聯卡“白名單”制度,要求商家在銷售頁面顯著公示ICCID識別碼、流量計量方式等關鍵信息。同時,行業協會應制定虛標率紅線標準,對超標商家實施聯合懲戒。